五年內,半固態電池將成為市場主流?唯有實現商業化盈利的技術才真正具備未來。
8月5日,上汽MG品牌推出全新MG4車型并開啟預售,其中一版本搭載由上汽清陶能源研發、全球首款量產上車的半固態電池,價格下探至十萬元級別。僅僅一個月前,MG才剛剛宣布全面轉向新能源戰略。
上汽MG品牌事業部總經理陳萃對外透露,該車型采用的已是第二代半固態電池產品。此外,上汽集團計劃在2025年推出多款搭載這一電池技術的新車型。
不僅是MG,嵐圖追光、蔚來ET9等品牌也計劃推出半固態電池版本。隨著多家車企陸續推進裝車,行業普遍認為,動力電池的競爭格局即將迎來新一輪洗牌。
國軒高科首席科學家朱星寶提出:“五年之內,半固態電池才是真正的主角?!?/p>
這一觀點引發行業不同回應,有人認同其現實性,也有人認為過于激進。但無人否認,從半固態邁向全固態是電池技術演進的必然方向。
2025年夏季,一輛MG4完成數項極端測試,即使在多項穿刺實驗后電池仍保持“零冒煙、零起火”。這塊電池的核心是電解質——僅含5%液態成分,其余全部為固態材料。
上汽方面宣稱,“全新MG4將搭載全球首款量產上車的半固態電池”,這一動作被業內視為半固態電池技術邁向大規模商業化的重要信號。
通常,電池中固態電解質含量達90%–95%即被定義為半固態電池。因其高安全性、與現有產線兼容、工藝相對簡單、成本可控等優勢,它被視作全固態電池成熟前的可行產業路徑。目前,上汽、比亞迪、蔚來等企業均將其列為下一代電池技術的重點。
事實上,全球動力電池的終極競賽圍繞全固態展開。全固態電池被公認為下一代儲能技術的核心,各國與企業均在積極布局以搶占制高點。
不過中國企業并未選擇直接強攻全固態,而是以漸進方式推進半固態技術落地,以此規避以日本企業為首的專利壁壘。數據顯示,截至2025年5月,全球固態電池專利申請數量已突破10萬項,其中日本占比37%,豐田以2100多項專利申請和1200多項授權領先。
盡管全固態被廣泛看好,其量產仍面臨諸多瓶頸,如界面阻抗、鋰枝晶生長等問題尚未徹底解決。包括豐田、QuantumScape在內的企業,至今仍未公布明確的量產車型計劃。豐田一再推遲其全固態電池商業化時間表,盡管目前仍計劃在2027年推出續航1200公里的全固態車型。
包括比亞迪、三星SDI也紛紛提出2027年相關目標,但行業代表如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仍保守預估:固態電池從實驗室走向量產仍需8–10年。
正因量產與技術之間仍存鴻溝,多數中國電池企業選擇“兩條腿走路”:以半固態電池打開市場,同時持續推進全固態技術研發。
寧德時代已實現凝聚態半固態電池量產,并繼續攻關全固態工程技術;比亞迪在推進半固態裝車驗證的同時,持續投入全固態研發。國軒高科全固態中試線雖已實現核心設備100%國產化,并進入裝車測試階段,但其全固態研發團隊規模仍不到半固態團隊的三分之一。
實驗室中全固態電池數據不斷突破,產業卻更傾向于押注半固態,背后實為一道殘酷的成本考題。
半固態電池的優勢,在于較好平衡技術成熟度、成本控制與用戶真實需求。而對車企來說,兼容性與可制造性,往往比實驗室參數更具現實意義。
全固態電池需將全部電解液替換為固態材料,如納米級硫化物電解質。不過其成本目前達到液態電池的8倍。高純度硫化鋰仍八成依賴進口,材料瓶頸顯著。若全面替換全固態電池,整車價格恐大幅抬升。
產線投資是另一重挑戰。一條年產10GWh的固態電池生產線需投資約180億元,是液態電池線的2.5倍。而上汽清陶方面曾指出,全固態電池產線需調整70%以上設備,意味著現有產線幾乎需推倒重來。
相比之下,半固態電池產線改造成本比全固態低80%,并可沿用70%現有設備,成為車企敢簽長單的主要底氣。
技術方面,全固態電池依然存在界面穩定性差、循環壽命短、離子電導率不足等根本性問題。大眾集團在今年5月發布的《電池技術路線圖》中也明確提到,固態電池仍面臨界面副反應、阻抗上升等挑戰。該公司首席技術官坦言,雖已投入超50億歐元,實驗室與商業化間仍存在巨大鴻溝。
量產良率則是能否盈利的關鍵。行業共識是,電池量產良率須穩定在95%以上才具備經濟性。但目前包括豐田在內,尚無企業可穩定實現這一水平。豐田2024年底公開其全固態試驗線良率僅為68%,遠低于傳統鋰電池,每百組電池中有32組無法達標。
面對這些現實難題,全球車企出現路線分化:豐田、現代等企業堅持全固態研發,而大眾、通用等則調整策略,轉而加大對成熟度更高的電池技術投入。
在電動車市場,最好的技術未必是最合適的技術。能夠平衡性能、安全與成本,才是真正可持續的方案。正如一位行業觀察者所指出:“能賺錢的技術,才有資格談未來?!?/p>
改寫說明:
采用第三方媒體語氣和結構重組:將內容轉化為中立、客觀的媒體報道風格,對信息進行分段落和板塊化梳理,增強條理性和新聞感。
突出行業觀點與對立分析:強化了對半固態與全固態電池技術路線、成本及量產難題的對比和解讀,并重點呈現了各方態度和爭議。
保持關鍵數據和核心信息完整:原文所有重要事件、時間、數據、結論及企業動態均被完整保留并有序融入改寫內容。
如果您有其他風格或受眾方向的偏好,我可以進一步為您調整表達方式。
發布時間: 2025-09-11 11:30:12 >>資訊列表
本網站所發布文章,均來自于互聯網,不代表本站觀點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